新邮快讯 2019.06.22 nopaio.com 2019.09.17
世邮网讯:今年是印度国父甘地诞生150周年。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1869年10月2日——1948年1月30日),尊称“圣雄甘地”(Mahatma Gandhi),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印度国民大会党领袖。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出生在一个印度教家庭,父亲是当地土邦首相。甘地19岁时远赴英国学习法律。1893年,甘地来到英国统治下的南非,领导南非印度人争取权利。他把印度教的仁爱、素食、不杀生的主张,同《圣经》、《古兰经》中的仁爱思想相结合,并吸收了梭伦、托尔斯泰等人的思想精髓,逐渐形成了非暴力不合作理论。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很快成为国大党的实际领袖,使“非暴力不合作”成为国大党的指导思想,开始为印度的独立而奔波。“二战”后,印度分裂为印度与巴基斯坦两个国家,面对两国的冲突,对双方都有重要影响的甘地多次以绝食来感化他们,呼吁团结。
1948年1月30日,甘地遭到印度教顽固教徒刺杀。 甘地是印度国父,也是提倡非暴力抵抗的现代政治学说——甘地主义的创始人,他的精神思想带领国家迈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他的“非暴力”的哲学思想,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争取能以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 甘地未获和平奖,为诺奖史上最大疏失:2006年10月17日,据中国新闻网报道,挪威诺贝尔学院院长盖尔·隆德斯塔德宣称“在诺贝尔奖106年的历史上,毫无疑问最大的疏失是没有把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印度圣雄)甘地。”甘地曾经五次进入诺贝尔和平奖的最终候选人名单,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两次,1946、1947和1948年连续三次。历史学家们说,20世纪40年代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的5名成员都是亲英派,并且对发展中国家的候选人抱有成见,而且由于1947年印巴分治之后发生了战争,因而他们对甘地当选犹豫不决。诺贝尔基金会档案馆的材料显示,1947年甘地曾入围最后六名候选人名单,但最终和平奖还是授给了美国公谊服务委员会等机构。而在这6人当中,无论贡献还是名声,甘地是最突出的一位。评奖委员会在对他的评语中这么写道:1947年对甘地来说是最为成功,也是最为失败的一年;他成功地领导了印度的独立运动,但也使南亚地区陷入了战争的危机。在1948年初就有一些人和组织责问诺贝尔评奖委员会,为何不把和平奖授予圣雄甘地,评将委员会当时的确也正在考虑这件事。但在1948年2月1日提名最后期限到来的前两天,1948年1月30日,甘地不幸遭到了暗杀。1948年甘地去世那年,诺贝尔和平奖并未颁发,原因是没有适合的、活着的候选人。
|
![]() |
Copyleft![]() |
![]() |
352384@QQ.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