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paio.com 2019.05.18
1878-2019 清民区中台港澳 563套2502枚 邮票详细解读
图1-95:1999世界邮展九龙壁小型张1枚/1999-7/1999.06.03/(A12) 新票参考价:9+35+15+6+28+12=¥105 从数千年前无信史可考的文化时代到殷商、西周,再到战国先秦,关于龙形象的器皿、纹饰一向层出不穷,有翼、无翼,有角、无角......学者认为,龙的起源、源头众多。流传较广的说法为龙图腾的形成源自黄帝的釜山合符。《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在打败炎帝和蚩尤后,巡阅四方,“合符釜山”。这次“合符”,不仅统一了各部军令的符信,确立了政治上的结盟,还从原来各部落的图腾身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组合起来,创造了新的动物形象--龙:“角似鹿、头似牛、眼似虾、嘴似驴、腹似蛇、鳞似鱼、足似凤、须似人、耳似象”。从此,中原大地上各个部族有了共同的龙图腾,统一中华文明的历史就此开启,因而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 龙被神化后,又与帝王崇拜结合在一起。秦汉时期,中国大统一,要求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大神,以整合各地、各民族的信仰,龙崇拜便与帝王崇拜结合在一起。中国古代帝王把自己说成是龙神的化身或龙神之子,或把自己说成是受龙神保护的人,借助龙树立权威,获得人们普遍的信任和支持。这样,龙获得了更为显赫的地位,对中国龙文化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龙的传人”是中国人的自称。龙的形成记录了古代民族发展的聚合过程,起着维系和向心的作用。龙文化已成为东方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人常引以为豪。龙的形成记录了古代民族发展的聚合过程,而且牢牢地铭刻在中国人的头脑之中。 凤,即凤凰,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界中的多种鸟禽和太阳、风等多种元素融合而创造的,具备达天、秉德、兆瑞、崇高、尚洁、喻情、示美、成王等品性的神物。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祥瑞的代表,它头似锦鸡、身如鸳鸯,有大鹏的翅膀、仙鹤的腿、鹦鹉的喙、孔雀的尾。《尔雅·释鸟》郭璞注曰:“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凤居百鸟之首,是吉祥、美好、和平的象征,亦是封建时代皇后的代称。民间传说中的凤是一种仅次于龙的图腾动物,在“血统”上,也与鸡近缘。《山海经》记载,“有鸟焉,其状如鸡,五彩而文,名凤凰”;“黄帝之时,以凤为鸡”。从形态类别分析,如果真有凤的话,它只应该属于鸡形目的禽类,凤是鸡的文化转型,鸡是凤的世俗化身。凤是中华先民的古老图腾,自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至今,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演进,承载了不同时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和审美内涵,发展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象征性符号。凭借华美的外表和刚健的品格,凤成为传说中的神祇祥瑞,现身世间,寓意天下安宁。 西周以来,由于历史和政治的需要,诸子百家有意识改造神话中的人物形象,将人类理想的英雄美德都加在了他们身上。这种现象所造成的结果,使得存留在上古神话人物身上的野性消失得干干净净。传说中黄帝是大约4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原始部落的联盟首领,提倡种植五谷驯养牲畜,促使部落联盟逐步强大,他率领部落打败黄河上游的炎帝部落和北方的蚩尤部落,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在黄河流域长期生活繁衍,构成了以后华夏族的主干成分,他由华族部落联盟首领成为天下共主,使华夏民族由蛮荒时代跨入了文明时代, 黄帝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初始文明,被尊为“人文初祖”,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这就是把中华民族称为炎黄子孙的由来。黄帝陵在今陕西省黄陵县城北的桥山上面,距县城约一公里。《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载:“黄帝崩,葬桥山”。黄帝陵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号称“天下第一陵”。黄帝的丰功伟绩理所当然地受到后世的敬仰和崇拜。在黄帝死后的几千年里,历代祭祀黄帝的活动从未中断,从商、周到秦、汉、隋、唐、宋、元、明、清,除了有的时段将黄帝同时作为“天神”、“帝王”祭祀外,都无一例外地将黄帝作为祖先祭祀。黄帝陵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历史上最早举行黄帝祭祀始于秦灵公三年(公元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专祭黄帝”。自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亲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陵以来,桥山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之地,保存着汉代至今的各类文物。中华民国成立后,民国元年(1912年)三月,孙中山委派要员专程祭祀黄帝陵,并亲自撰写祭文,颂扬“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炎帝,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也又说为神农氏。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传位五百三十年。相传炎帝牛首人身,他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传说炎帝部落后来和黄帝部落结盟,共同击败了蚩尤。炎帝被道教尊为神农大帝,也称五榖神农大帝。 关于炎帝神农氏安葬地的记载,最早见于晋代皇甫谧撰写的《帝王世纪》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宋代罗泌撰《路史》就记述得更具体:炎帝“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据地方史《酃县志》记载此地西汉时已有陵西汉末年绿林、赤眉军兴邑人担心乱兵发掘,遂将陵墓夷为平地。唐代,佛教传入,陵前建有佛寺,名曰“唐兴寺”,然而陵前“时有奉祀”。炎帝陵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城西十七公里的鹿原镇境内,自宋太祖干德五年(公元967年)建庙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炎帝陵也历尽沧桑,屡毁屡建。1986年重修后的炎帝陵殿,分为五进:第一进为午门,第二进为行礼亭,第三进为主殿,第四进为墓碑亭,第五进为墓冢。殿外修复了咏丰台、天使馆、鹿原亭等附属建筑。整个建筑金碧辉煌,重檐翘角,气势恢宏,富有民族传统风格。
小型张图1-95为“九龙壁”(中国1999世界集邮展览),这是中国首次举办的综合性高规格邮展,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亲任组委会名誉主席。图案来自故宫九龙壁,将龙这一中国的象征传达给全世界。九龙壁是影壁的一种,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位于紫禁城宁寿宫区皇极门外。壁长29.47m,高3.59m,厚0.459m,是一座背倚宫墙而建的单面琉璃影壁,为乾隆三十七年(1770年)改建宁寿宫时烧造,壁上部为黄琉璃瓦庑殿式顶,檐下为仿木结构的椽、檩、斗栱。壁面以云水为底纹,分饰蓝绿两色,烘托出水天相连的磅礴气势。下部为汉白玉石须弥座,端庄凝重。壁上九龙以高浮雕手法制成,最高部位高出壁面二十厘米,形成很强的立体感。纵贯壁心的山崖奇石将九条蟠龙分隔于五个空间。黄色正龙居中,前爪作环抱状,后爪分撅海水,龙身环曲,将火焰宝珠托于头下,瞠目张颔,威风凛然。左右两侧各有蓝白两龙,白为升龙,蓝为降龙。左侧两龙龙首相向;右侧两龙背道而弛,四龙各逐火焰宝珠,神动形移,似欲破壁而出。外侧双龙,一黄一紫,左端黄龙挺胸缩颈,上爪分张左右,下肢前突后伸;紫龙左爪下按,右爪上抬,龙尾前甩。二龙动感十足,争夺之势活灵活现。右端黄龙弓身弩背,张弛有度,腾挪跳跃之体态刻画生动;紫龙昂首收腹,前爪击浪,风姿雄健。九龙壁是我国建筑成就的重要标志。
小型张图1-96为“中国大龙邮票发行110周年”,大龙邮票是中国发行的第一套邮票,在邮票发行史上具有重要位置,大龙邮票的发行史、子模特征和版式、邮戳、实寄封等,长期以来都是集邮研究的重要课题。1878年8月清朝政府海关试办邮政,在北京、天津、上海、烟台和牛庄(营口)等五处设立邮政机构,附属于海关内,上海海关造册处当年即以蟠龙为图案印制发行大龙邮票。这套邮票共3枚,图案正中绘一条五爪蟠龙,衬以云彩水浪,邮票的颜色和面值不同,面值用银两计算,“一分银”绿色,寄印刷品邮资、“三分银”红色,寄普通信函邮资、“五分银”桔黄色,寄挂号邮资。大龙邮票根据不同印制时期及制版不同,可以分为薄纸大龙、阔边大龙和厚纸大龙,总发行量约100万枚,时至今日,已经十分难得。邮票上“大清邮政局”五个字十分醒目,图案中的“大龙”两目圆睁,腾云驾雾,呼之欲出,上方标有“CHINA(中国)”,下方标有“CANDARIN(S)(海关关平银分银)”字样。一般来说,邮票应该由邮政部门发行,但是中国的这第一套邮票却由海关印制发行。1840年鸦片战争后,列强纷纷在中国攫取权利,海关被外国人所把持。当时担任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的是英国人赫德,赫德是个中国通,对西方各国的邮政也十分了解,想方设法让清政府同意由海关来试办邮政。 1988年7月2日,中国大龙邮票发行110周年纪念会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隆重举行,大龙邮票专题邮展在中国邮票博物馆开幕,展出了许多珍贵邮票和文物资料。小型张的画面以蓝色为底色,画面正中并列着3枚清代发行的大龙邮票。龙票之上,一团熊熊火苗簇拥着一颗金色宝珠,龙票之下,是明清时期常用的“海水江牙”装饰图案。作者采用了中国古代装饰绘画中的技法,追求古典、庄重、和谐、富有时代感的艺术风格,这些风格及色彩的运用,都极好地表现了主题,在色彩上采用了蓝色,蓝色为天空的颜色,而天是中国古人所崇拜的对象,皇帝被认为是真命天子,蓝色在清代代表苍穹,清朝帝王前去祭天和祈祷丰年的名胜古迹天坛,其中的祈年殿、皇穹宇都是用蓝色琉璃装饰其顶的。本枚小型张由北京邮票厂首次采用七色高速轮转印刷机三雕四影七色全功能印制,该小型张上三种不同颜色的雕刻版大龙邮票图案,是在一个印版上,由三种不同颜色的墨辊在相应部位上分别施墨一次印出,此即一版多色。
邮票图1-97为“新石器时代玉龙”,出土于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件玉龙为墨绿色,长50多厘米,高26厘米,体卷曲呈C形,嘴部前冲,略向上弯曲。嘴紧闭,鼻端截平,端面近椭圆形,有对称的双圆洞鼻孔,眼尾上翘细长,颈脊起长鬣,长达21厘米,占龙体的1/3以上。龙的背部有对穿的单孔用以悬挂,整条龙无足无爪,无角无耳,有眼无睛。龙的头部与猪首相近,长鬣也是当时猪体形象的标志,可以认为玉龙的原型是在蛇的躯干上加入猪的形象。它是距今约5000年以前红山文化的产物,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带想象意味的龙,有“天下第一龙”之称。
邮票图1-98为“战国龙形玉饰”,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这件龙形玉饰为青玉色,长11.3厘米,宽7.7厘米,造型奇特,龙身细长,边缘阴刻斜线纹,龙身遍饰谷纹,作飘举攀升状,形态十分生动。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兴旺发达,各诸侯国的玉器制作工艺精湛,此玉饰即为战国时期龙纹图案的代表作之一。这种呈S形的龙形,承传商周纹饰,具有古拙的灵感。云纹的出现,既是一种纯正的装饰,展现了龙的飘举飞动,也包含了人们希望生前腾达死后升天的美好意愿。
邮票图1-99为“汉青龙瓦当”,出土于陕西西安汉城遗址,现藏于陕西省博物馆。瓦当一般为泥质烧制,是遮挡屋檐前端筒瓦的瓦头,有圆形和半圆形两种,圆瓦当是由半圆瓦当发展而来的。汉代以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代表东南西北和春夏秋冬,迷信它们有吉祥和避邪的作用。青龙瓦当即是秦汉四神瓦当中的代表作。邮票上的圆瓦当龙纹呈蛇状形态,龙的躯体作“S”形蟠曲飞舞,四肢、须发随着舞动的躯体而飘飞,虽然四肢三爪还带有走獣的遗痕,尾部也有虎尾的影子,但在这飞扬流动的节奏中,也显出一种雄浑的气势,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
邮票图1-100为“唐盘龙纹铜镜”,出土于陕西西安,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铜镜是我国古代妇女梳妆用的生活用品,其使用年代可上溯至殷商时期。镜中央设纽,便于穿带悬挂和把握。唐代铜镜铸造业进入鼎盛时期。邮票上的盘龙纹铜镜,又称“盘龙镜”,呈葵花形,直径19.5厘米。其背饰的龙纹奔腾飞跃,头部曲颈回顾,张口吐舌,四爪向各方伸展,龙身婉转自如,纵横往复,尾部向上往后卷曲,身体通饰鳞片,细密而工整。龙体周围衬有4朵流云,疏密得当,显得生机勃勃,雍容华贵。此镜造型完美,工艺精细,反映了唐代龙纹镜的制造成就。
邮票图1-101为“金坐式铜龙”,出土于黑龙江省阿城金代(1115-1234年)早期都城上京会宁府皇城遗址西侧,东距宫殿址约400米,西距城外的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陵址近500米,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坐龙为紫铜实铸,通高19.6厘米,重2100克,造型设计为躬身踞坐,尾部上翘,尾端上卷成旋,足肢粗壮,爪为三趾,右前趾着地并与后趾连接,左前足抬起,中间饰流云一缕与后足趾相接,自两趾沿腿部,分别雕有云带纹直达肩部,至顶端又分成两缕,卷饰于背上,与头顶部5朵飘飞的鬃毛连接呼应。此坐式龙造型匀称,线条流畅,各部位映衬呼应,浑然一体。龙首的比例稍大,但悠扬的姿态,半张的龙口,似在端视前方,平添了几分威严之气。据推定,此件坐龙为金代中早期皇室御用之物。
邮票图1-102为“清紫檀宝座嵌螺钿云龙”,这件紫檀宝座长148厘米,宽90厘米,高66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此云龙即是在这个清朝皇帝御用的宝座靠背上,用螺钿、玳瑁、寿山石等镶嵌而成的图案,龙形蟠曲飞舞,龙纹精细工整,造型隽雅优美,画面宏丽辉煌使这把龙椅豪华繁缛,气派非凡。它是宫廷龙纹造型的典型代表,是我国数千年来龙形演变中美的结晶。
邮票图1-103为“玉凤”,1955年出土于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镇罗家柏岭遗址,距今约4800—4400年,开启凤纹之先河,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玉凤体形修长、造型秀美、姿态活泼、技艺精湛、构思巧妙,代表了史前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琢玉技艺的最高水平,彰显了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玉石雕刻的最高水平。本枚邮票印制使用玉石粉工艺还原票面玉器的自然光泽和温润效果,体现了古玉独特的东方神韵,这是中国邮票第一次抹上粉。
邮票图1-104为“晋侯鸟尊”,2000年出土于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是西周时期第一代晋侯的宗庙祭器,古青铜器中的精品,现藏于山西博物院,被誉为该院的“镇馆之宝”。整体造型为伫立回首的凤鸟形,凤尾下弯成一象首,与双腿形成三点支撑。本枚邮票特别邀请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的雕刻师进行创作,用细腻的雕刻线条就将青铜器斑驳的纹饰和厚重的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邮票图1-105为“青釉凤首龙柄壶”,是国内波斯风格图案凤首壶中唯一完整的孤品,唐代宫廷御用瓷壶,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本枚邮票印制上使用三维压凸工艺以突出瓷器的质感和体积感。
邮票图1-106为“金凤”,通体由黄金打造,造型与工艺堪称唐代金银器之翘楚,现藏于西安博物院。金凤头顶花冠,昂首挺胸,双翼展开,两足蹬地,羽毛随风飞拂,尾部勾卷,尾羽为串枝叶形,层层向上。凤首、翅、尾、足极富动感,将金凤腾空欲起的瞬间刻画得生动形象。本枚邮票印制上使用压凸和热烫工艺将金属膜附着于上,还原了文物的华贵风貌。
邮票图1-107为“缂丝凤穿牡丹团花”,通经断纬的明代缂丝技艺造就出一派云天福海的场面,现藏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对凤凰在牡丹花与桃花丛中遥相呼应,上接云天、下连福海,一派富贵喜庆之气,地部以捻金线织造,纹部运用了“缂鳞”、“掼”、“勾”、“木梳戗”等技法,配色鲜艳明洁,构图饱满,是一件难得的缂丝佳作。本枚邮票印制上使用局部冷烫工艺,再现了团花“通经断纬”的高超技艺。
邮票图1-108为“青花凤穿牡丹纹罐”,罐高37.5厘米、口径15.5厘米、足径15.4厘米,是凤纹展示面积最大、图案最完整的清代青花瓷器,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此罐胎体厚重,青花呈色鲜艳明快,纹饰清晰,生动活泼,盖面绘缠枝牡丹花与变形如意纹,凤凰图案用笔奔放,简洁凝练,足内有青花篆书“大清道光年制”底款,此罐造型与绘画风格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本枚邮票印制上使用了光油工艺,画面细节丰富、层次清晰,呈现出完美的“宣德蓝”。
邮票图1-109为“黄帝陵”,黄帝陵高3.6米,周长为48米,陵前有一座碑亭,里面有一块刻有“桥陵龙驭” 四字的石碑,再往前有一块“古轩辕黄帝桥陵”石碑,是清代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陵的南侧还有一块古碑,上书“汉武仙台”四字,碑侧有一座高大的土台,传说是汉武帝征讨朔方回来,曾在这里祭祀黄帝,并筑台祭天。
邮票图1-110为“人文初祖殿”,因为传说黄帝是中原文明的创立者,“人文初祖”即人类文明开创者的意思,占地282平方米,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大殿屋顶为歇山顶,雕透花脊,屋面由灰布板与筒瓦相扣覆盖,檐部施勾头滴水,前檐及其他三面均有斗拱,前檐当间建有六扇隔扇门,次间、稍间则各有四扇隔扇门,檐下的栏额、平板枋为和玺彩绘、斗拱彩绘,两侧与两侧背面、内梁等处的彩绘,均精致华丽。
邮票图1-111为“轩辕柏”,亦称“黄帝手植柏”,是桥山山脚的一株古柏树,高19米,下围10米,中围6米,上围2米,相传是黄帝亲手种植,距今五千余年,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柏树,1982年,英国林业专家罗皮尔考察了27个国家的柏树后,认为唯有黄帝手植柏最粗壮、最古老,称赞它是“世界柏树之父”。
邮票图1-112为“午门”,是炎帝陵园大门,高4.0米、宽2.6米,门前为50×50米朝觐广场,左右分列为拱形戟门和长方形掖门,门扇均为实榻大门,靠山面水,为祭祀活动的集散场所,门形式为随墙五道,当中三道正门,为拱券门,两旁侧门为长方框门,午门正中,树立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1993年9月4日亲笔题写的“炎帝陵”汉白玉石碑,前嵌盘龙龙陛,取名龙蟠虎踞,天下一统,江山稳固之意,左右分立雄健的山鹰和白鹿花岗石雕,陵墙随门的高低错落起伏,大方壮观,设计者将炎帝陵午门置于画面中心,左右戟门、掖门对称,门前两尊石狮子姿态雄伟,位于午门之后坐落在古木丛中的炎帝陵大殿等古建筑群相映而现,使得红墙黄瓦的清代建筑在古木绿荫的衬托下,显得古朴典雅,雄伟壮观,独具风貌。
邮票图1-113为“行礼亭”。是炎黄子孙奉祀始祖的地方,该亭由八根立柱为支撑,四面护栏,雕梁画栋,属庑殿式结构,前后檐各四柱落脚的三开间长方亭,面宽14.03米,进深5.53米,亭高8.33米,正上悬挂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培源手书“民族始祖光照人间”匾额,亭前嵌双龙戏珠龙陛,取名双龙起舞,盛世逢年、天下太平之意。亭中设置香炉、烛台,供人们进香祭拜行礼之用。行礼亭左右为卷棚硬山式碑房,收集了历代告祭文残碑8块。亭前树立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1993年9月4日亲笔题写的“炎帝陵”汉白玉石碑,前嵌盘龙龙陛,取名龙蟠虎踞,天下一统,江山稳固之意。画面以隐约起伏的山峦和繁茂茁壮的古树为背景,渲染了炎帝陵古朴、肃穆的神圣氛围;亭内悠悠飘动的那一缕缕缭绕的香烟,寓意炎黄子孙对先祖的缅怀活动,给画面注入了蓬勃生机。
邮票图1-114为“陵墓”。陵墓封土高5.58米,进深6.64米,宽28.9米,墓前石碑为清道光七年知县沈道宽所书。冢丘碧草茵茵,四周花木郁郁。墓碑亭,采用四角攒尖式屋顶,檐角高翘,高7.1米,长宽各6.4米,亭内正中树一块2×1.45米的汉白玉墓碑,上镌刻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1985年5月手书“炎帝神农氏之墓”。陵墓背依古朴苍莽的山峦,仿佛在欣赏着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脚步,在长青松柏相映下,古冢、碑亭显得格外庄严,肃穆,陵墓前那一缕缕缭绕的香烟,充分表达了炎黄子孙对民族始祖的崇拜和敬仰之情。
小全张图1-115为“炎帝陵”,图案上的三枚邮票,从左至右,将“午门”、“行礼亭”、“陵墓”依次排列,展现出了炎帝陵三处景观,单枚各自具有独立性,并列在一起组成小全张,又具有相互呼应、紧密相连的整体感。小全张的边饰采用浅棕色为底衬,加重了古朴感和深远的历史气氛,上方边饰中采用单色线描双龙会珠图纹,象征着中华民族祖先的化身,内涵丰富,下方边饰上用隶体书就“炎帝陵”三字,既点明了画题,又使小全张在肃穆、古朴中透出典雅之气。 ★2019.05.18.VI |
![]() |
Copyleft![]() |
![]() |
nopaio@QQ.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