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paio.com 2019.05.23
1878-2019 清民区中台港澳 563套2502枚 邮票详细解读
图2-42:第十三届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大会1枚/J180/1991.8.2/王虎鸣/(B5) 新票参考价:2+4+5+5+3+4=¥23 地质学家把几十亿年的地球历史划分为许多“纪”,第四纪是其中最新的一个纪,指大约240万年以来的地质时期,这是地球发展历史的最新阶段。第四纪的地球上发生了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第一件是地球上多次产生了寒冷的大冰期,经历多次剧烈寒暖变化,两极出现了大冰盖,所以第四纪又称“冰河”时期;第二件是地球上出现了人类,早期的人类是由第四纪以前的古猿演变而来的。在人类出现以前,地球上的生物对自然界都是依附关系,只有人类通过劳动发展智慧,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和利用自然,所以第四纪可以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时代。1929年,中国人裴文中在北京周口店发现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猿人是早期原始人类”的概念逐渐被接受,达尔文的进代论思想得到了最有力的实物证明,这是我国科学家对世界文明进步的重大贡献。北京猿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打制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当时森林茂密,野草丛生,猛兽出没,北京猿人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难的斗争。在这样险恶的环境里,只靠单个人的力量,无法生活下去,因此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现在我们仍生活在第四纪时期。1991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三届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大会,以“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作为中心议题,共同探讨保护全球环境的有效措施,寻找防止环境恶化的途径。中国邮政于1991年8月2日发行“第十三届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大会”邮票1枚,主图即采用北京猿人头骨复原的头像。 陶器是为适应人们定居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因而它是新石器时代开始的重要标志。随着制陶工艺的发展和人们精神需求的增长,出现了以彩色纹样和主体造型相结合的彩陶,从绘画史而言,陶器上的绘画较直接帮助我们了解到远古时代的绘画实际。彩陶上所描绘的几何图形,及人物、鸟兽、虫鱼、花草等,提现了当时人们复杂的构思和想象能力。早在八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已开始出现彩陶,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彩陶的地区之一,中国彩陶历史悠久,数量巨大,图案精美,花纹绚丽,不仅代表着中国原始社会所达到的高度艺术成就,而且也是世界远古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的瑰宝。中国与比利时2001年6月12日联合发行了“陶瓷”邮票,其中第一枚为新石器时代庙底沟类型晚期陶器;中国邮政于1990年4月10日专门发行“彩陶”邮票,选取黄河中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典型的四件彩陶作为票面主体,配以上部白色、下部泛青灰色背景,以简洁的手法,鲜明地将棕红色彩陶衬托于邮票之上。 河姆渡遗址是中国晚期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距浙江省宁波市区约20公里的宁波余姚市河姆渡镇,面积约4万平方米,1973年开始发掘,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是我国长江下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原始村落遗址,也是世界著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姆渡遗址发掘发现的文物遗存具有数量巨大、种类丰富的特点,为研究距今七八千年前氏族公社繁荣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提供了比较全面的材料。中国邮政于1996年5月12日发行“河姆渡遗址”邮票。 城头山遗址位于湖南常德市澧阳平原中部,澧县县城西北10公里的车溪乡南岳村境内,是中国南方史前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时期的遗址,年代距今4800-6000年,发现于1979年。遗址城垣底层的水稻田遗址是目前世界上已揭露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好的,为表明长江中游特别是洞庭湖平原为稻作农业重要起源地提供了有力物证。城头山遗址是一座目前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址,城内设计和城墙构筑的工程规模相当宏大。城平面呈圆形,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城垣内面积约8万平方米;城垣外环以30-40米宽的护城河,挖河所出10万方泥土夯筑起了长1000余米、底宽30多米、高4-5米的宏大城墙;城垣及护城河共占地15万平方米。在城内发掘出大片台基式的房屋建筑群基础,设施齐全的制陶作坊,宽阔的城中大道,密集而重叠的公共墓葬,这些都证明了该城为中国最早的古城,为名符其实的“中国第一古城”。中国邮政于2005年11月6日发行“城头山遗址”邮票。 贺兰山在蒙古语中是“黑骏马”的意思,是我国北方部分少数民族的母亲山。 贺兰山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南北绵延200多公里,成为宁夏平原遮挡风沙的天然屏障。而贺兰山之所以令世界瞩目,则是因为这里几百里岩壁上发现的300组、5000多幅古代岩画,其中人面像就有900多幅。贺兰山岩画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古代岩画数以万计,记录了远古人类在3000年前至10000年前放牧、狩猎、祭祀、争战、娱舞、交媾等生活场景,以及羊、牛、马、驼、虎等多种动物图案和抽象符号。贺兰口岩画是不同时期先后刻制而成,大部分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所为,也有其它朝代和西夏时期的画像。这些岩画的刻制方法大致有凿刻和磨制两种,揭示了原始氏族部落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人类文化史、宗教史、原始艺术史的文化宝库。为了宣扬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艺术,中国邮政于1998年9月23日发行“贺兰山岩画”邮票。
邮票图2-42为“第十三届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大会”,画面以炭笔素描手法刻画北京猿人的头像,画面以炭笔素描手法刻画北京猿人的头像,远古历史的神秘感跃然纸上,整个画面采取黑、白、蓝色的冷调处理,冰河时期的原始氛围油然而出。画面层次是以北京猿人特写头像为主,以猛犸象和古犀牛为中景,并置于喜马拉雅山冰川的整体景观中。它以和谐的色调,优美的构图,逼真的形象,分明的层次,概括了第四纪的重要生物与地貌特点,并对这一学科的研究内容和第十三届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大会召开的地点给予了暗示。
邮票图2-43为“人面鲵鱼彩陶瓶”,1957年甘肃省甘谷县西坪乡出土,属新石器时代庙底沟类型晚期,距今5500余年,高38.6厘米,直径7厘米,彩陶瓶为橙黄色,保存完好,颈部有附加堆纹,砖红色瓶体施墨彩,对比强烈,色泽明快。其图案绘有人面鲵鱼身纹样,是传说中龙的形象,是原始龙的雏形,是世界公认的原始氏族部落的图腾。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邮票图2-44为“中国清代景德镇定烧磁彩壶”,是十八世纪为欧洲定向烧制的瓷器--咖啡壶,粉底壶为典型的欧洲造型,并饰有中国传统的装饰图案,是一件中西交融、珠联璧合的瓷器珍品,表现了中比两国的文化与经贸交往的源远流长。现藏于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历史博物馆。
邮票图2-45为“人面鱼纹彩陶盆”,主图是半坡类型人面鱼纹彩陶盆,出土于陕西西安半坡遗址,距今7000-6500年,高16.5厘米,口径39.5厘米,细泥红陶质地,内外均磨光,宽沿、圆唇、浅腹、平底。除了在盆的沿面上饰有黑彩与纹饰外,盆内画上下、左右相对称的人面和鱼形图像,人面纹双眼紧闭、耳旁有小鱼,鱼纹刻划十分生动,鱼头虽是寥寥数笔,却把鱼的形神勾画的具体而细微,头部上方绘三角形,整体图案显得古拙、简洁而又奇幻绝伦。从出土情况来看,半坡型遗址中,这种人面、鱼等图像的彩陶盆大多覆盖于婴儿瓮棺上,未见于成人瓮棺和墓葬,由此推断,这种陶盆可能是专门埋葬儿童的一种葬具,不少学者认为这类图画风格与“图腾崇拜”有关。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邮票图2-46为“变体鸟纹曲腹彩陶盆”,主图是庙底沟类型变体鸟纹曲腹彩陶盆,出土于河南陕县庙底沟,距今5000-6000年,泥制红陶,敛口、宽沿外卷、曲腹圆鼓,小平底,腹上部绘有双瓣式花瓣纹、回旋勾连纹等组成的几何图案,以旋风般律动和舒展多变的图纹,达到自由抒写的境界,弧形造型的图案与外廓呈弧形的曲腹盆配置在一起,相得益彰,十分协调。有学者认为“庙底沟类型是最强势的。它把具有强烈仰韶文化色彩的文化因素,带到黄河下游、长江中下游和东北等地区。促进了当地史前文化的发展甚至转型”。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邮票图2-47为“旋纹敛口彩陶瓮”,主图是马家窑类型漩涡纹双耳彩陶罐,出土于甘肃永靖县三坪,高50厘米,口径18.4厘米,口沿有4只提耳,短颈,腹部逐渐下收,腹部两侧有对称环耳,平底,泥制红陶,从口沿到腹部用黑彩弦纹绘出上、中、下三层纹饰,上层为花卉纹,中层为旋涡纹,下层为水波纹。该陶罐器型较大,纹饰多样且绘画技术娴熟,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其精美的纹饰成为马家窑文化的代表作,被誉为“彩陶王”,彩陶上的旋纹犹如汹涌澎湃的黄河巨澜,具有奔腾不己的动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邮票图2-48为“神人纹样彩陶壶”,主图是马厂类型神人纹彩陶壶,出土于青海民河县三家遗址,距今4300多年,神人纹绘于壶腹两面中央,两侧绘圆圈纹,神人纹上肢两节、下肢三节,四肢弯曲地向左右张开,顶端分别画有代表手指和脚趾的尖齿,在空隙处还填上了类似黍、粟类种子的菱形图案,神人纹作双臂上扬状,在神人纹的四周填上黍、粟类的种子,是描绘神人正在撒播种子。彩陶上出现这种类似农神、谷神的神人纹,是当时农业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反映。这种极度简化,以线条表达人物形象的变体神人纹成为马厂类型彩陶的主要纹样之一,彩陶上出现这种类似农神、谷神的神人纹,是当时农业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反映。现藏于青海乐都柳湾彩陶博物馆。
邮票图2-49为“稻作农业”,描画距今7000年至6500年出土的稻谷,用以反映河姆渡先民较为发达的耜耕稻作农业。河姆渡遗址两次考古发掘的大多数探坑中都发现20至50厘米厚的稻谷、谷壳、稻叶、茎杆和木屑、苇编交互混杂的堆积层,最厚处达80厘米。稻谷出土时色泽金黄、颖脉清晰、芒刺挺直,经专家鉴定属栽培水稻的原始粳、籼混合种,以籼稻为主,伴随稻谷一起出土的还有大量农具、主要是骨耜,骨耜的功能类似后世的铲,是翻土农具,当时的稻田分布在发掘区的北面和东面,面积约6公顷,最高总产为18.1吨,该绑柄骨耜长18、刃宽9.8厘米,骨耜木柄外有16圈藤条捆绑。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邮票图2-50为“干栏建筑”,主图是距今7000至6500年出土的三件带榫卯的木构件,背景为当时发掘出的大片干栏建筑遗址时的场景。河姆渡遗址两次发掘范围内发现大量干栏式建筑遗迹,特别是在第四文化层底部,分布面积最大,数量最多,蔚为壮观。建筑专家根据桩木排列、走向推算,第四文化层时至少有6幢建筑,其中有幢建筑长23米以上,进深6.4米,檐下还有1.3米宽的走廊。这种长屋里面可能分隔成若干小房间,供一个大家庭住宿,清理出来的构件主要有木桩、地板、柱、梁、枋等,有些构件上带有榫头和卯口,约有几百件,说明当时建房时垂直相交的接点较多地采用了榫卯技术。现藏于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邮票图2-51为“划浆行舟”,主图选用出土的两把木浆,距今7000年至6500年,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桨共8支,系用原木制作,形似后世的木桨,只是形体略小一些。有桨一定有船,推测河姆渡人已划着独木舟在湖泊之中捕鱼采菱,也可能用于氏族间交流时的交通工具。图案以河姆渡遗址出土木桨为主题,背景配以蜿蜒的姚河,票面左侧木桨桨叶长27.8、厚2、柄宽3.5、残长62厘米,由整段木料加工而成。现藏于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邮票图2-52为“崇鸟敬日”,主图采用距今6500年至6000年的“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蝶形器”,背景配以河姆渡遗址发掘探方图,该图案表达了河姆渡先民对太阳的崇拜。牙雕长16.6厘米、残宽6.3厘米、厚1.2厘米,器身四周钻有六个小圆孔,上四下二,正面阴刻重圈纹、外沿刻有炽烈火焰,象征太阳 ,太阳两侧刻对称凤鸟纹,两凤鸟昂首相对而望,不仅反映了当时的象牙工艺水准,以及先民对知时的凤鸟和照耀万物的太阳的崇拜,更为研究古人对凤鸟和太阳的崇拜提供了宝贵资料。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属于国家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邮票图2-53为“城头山遗址”,主要图案由4组陶器组成,彩陶杯为盛酒器,距今约5800年,为大溪文化二期器物,敛口口沿饰一周黑带纹,杯身微鼓,饰二周黑带纹,三只扁平杯足饰一圈宽黑带纹,全皆通体饰方格纹,器物造型新颖别致;古绒为礼器,距今约5300年,为大溪文化四期器物,是一种权力的象征;折腹碗为盛器,距今约5800年,为大溪文化二期器物,端庄、朴实,给人一种沉重感;镂空圈足豆为盛器,距今约4800年,为屈家岭文化中晚期器物,造型夸张、灵巧,但不失协调,体现了先祖文明的勤劳和智慧。
邮票图2-54为“人面”,画面上的人面像为太阳神,虽然由于大量拓印而被墨汁所染,但其线条还是明确的,轮廓亦分明,当阳光照耀时有一种神秘之感,是岩画中之珍品。在贺兰口、苏峪口一带的岩画则属于贺兰山岩画的中区,其代表作品是以人面像、类人首的丰富多变而闻名于世,一幅幅气势非凡、绚丽多彩的人面像罗列于山石之上,形成了壮观的脸谱长廊和多种符号系统,堪称古代游牧民族艺术的荟萃之地;这里的岩画,呈立体分布,从山脚到山顶随处可见,再现了古代牧人的生活情趣,反映了他们的情感和愿望,虽然岩画经历了长时间的岁月苍桑,由于岩画线条形象朴实粗犷,并采用磨制法,至今仍清晰可辨,那些雕凿于山石险峻之处的神灵岩画,则是自然力的人格化,是先民屈服大自然的威力、乞求神灵保佑的心理反映。
邮票图2-55为“射猎”,画面上的射猎图,刻画一头被箭射中的野羊,意味着狩猎已取得效果,获得了成功;贺兰山南部岩画以中宁县黄羊沟、中卫县北山大麦地和大通沟为代表,岩画一层层一排排分布在山石南坡,显得十分壮观,有战争的搏斗场面,有射虎的惊险画面,有牧歌式的牧场生活场景,生活气息十分浓郁。
邮票图2-56为“公牛”,画面上的公牛图,位于北端的西峰沟内,高34厘米,宽48厘米,下距地表2米,线条轮廓,通体阴刻,决非一日之功;贺兰山北区岩画多分布在贺兰山东麓的冲积扇上,分布零散,满山遍野,基本上在向阳一侧的黑色岩石上,岩画以个体动物为主,有虎、豹、狼、狗、鹿、鸡、马、羊,还有骆驼、犀牛和大象的图案。 ★2019.05.23.IV |
Copyleft2010 | nopaio@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