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paio.com 2019.05.24
1878-2019 清民区中台港澳 563套2502枚 邮票详细解读
图2-57-图2-59:红山文化玉器3枚/2017-8/(B11) 新票参考价:2+4+5+5+3+4=¥23 我国东北、东南、西南以及台港澳地区都发现了各具特色的史前文物,本节结合已发行的邮票进行介绍。 红山文化是中国东北部地区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因内蒙古赤峰市红山遗址的发掘而得名,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及河北北部,距今约六千五百年至五千年。红山文化玉器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器,最早发现于辽宁省凌源县牛河梁遗址,是中华文明象形文字的原始象形符号。红山古玉发现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三千年。红山文化玉器种类多样,以玉龙、玉凤和玉人等为代表,年代久远,没有繁缛的纹饰和复杂的造型,其艺术造型具有简洁、朴素、大美的特点。红山文化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在发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相交汇产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此套邮票采用普通胶印结合冷烫、浮雕激凸的方案印制。普通胶印油墨采用氧化结膜干燥原理,干燥后油墨本身形成具有一定光泽度的墨层,印制时通过控制不同油墨的墨量和层次,使油墨直接再现玉器的质感。同时采取冷烫透明全息彩虹的效果,这种材料在普通日光灯下朴实无华,只能看到淡淡的印迹,但在阳光下或点光源下,顿时映射出绚丽多彩的光芒。 良渚文化因1936年首先发现于浙江省杭县良渚镇而命名,是中国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最重要的考古学文化,碳14测定的年代为距今5300年至4300年。良渚文化以全世界最精美的玉器、石器所表征的礼制、连续作业之犁耕生产方式、大型工程营建、大规模社会生产组织系统、早期科学技术思想以及丝织、黑陶、髹 漆、木器等手工业抑或商业的萌生而著称,是中国文明的前奏,是夏、商、周文明的主要构成因素,在学界素有“文明曙光”之誉。良渚文化以神人兽面纹为代表的 纹饰和成组使用的固定形器、具有象形和表意功能的刻画符号所反映的文化形态,对后来中国社会意识和思维的发展影响深远。良渚文化分布面远至环太湖流域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的36500平方公里,60余年的考古发掘证知,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瓶窑两镇范围内的良 渚遗址是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区域。良渚遗址出土文物,最令人注目的是玉器,其雕刻文饰,繁密细致,和谐工整,尤其是那些细线阴刻,堪称微雕杰作。邮票内容 表现为玉琮、玉璧。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成都平原北部广汉市境内南兴镇,距今4800-2600年左右,是中国西南地区目前分布最广、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址。遗址内出土的大量精美青铜器,以人像、面具、神树、太阳、动物为主体,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神巫文化色彩 ,是中国青铜文化鼎盛时期的杰出代表。三星堆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起发掘,因有三座突兀在成都平原上的黄土堆而得名,上承古蜀宝墩文化,下启金沙文化、古巴国,前后历时约2000年,是我国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代表,也是迄今为止我国信史中已知的最早的文明。三星堆遗址中发现城址1座,据认为其建造年代至迟为商代早期 ,已知东城墙长1100米,南墙180米,西墙600米,为人工夯筑而成,清理出房屋基址、灰坑、墓葬、祭祀坑等。房基有圆形、方形、长方形3种,多为地面木构建筑。在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上千件青铜器、金器、玉石器中,最具特色的首推三四百件青铜器 ,器形高大、造型生动、结构复杂是三星堆青铜器重要特点,以大量的人物、禽、兽、虫蛇、植物造型为其特征。青铜的人头像、人面像和人面具代表被祭祀的祖先神灵;青铜立人像和跪坐人像则代表祭祀祈祷者和主持祭祀的人;眼睛向前凸出的青铜兽面具和扁平的青铜兽面等可能是蜀人崇拜的自然神祇;以仿植物为造型特点的青铜神树,则反映了蜀人植物崇拜的宗教意识。以祖先崇拜和动、植物等自然神灵崇拜为主体的宗教观念,这是早期蜀人最主要的精神世界。该套邮票设计以三星堆青铜器为主体,具有很强的立体感,深邃的背景辅以青铜器的线构图,若隐若现 ,小型张设计以大立人像为中心,不断向外发散的衬线似年轮又如声波,在不同角度下,线条呈现出不同的色彩,营造出炫动效果。该套邮票印制工艺采用了先烫后印激光全息技术与高网线多色胶印相结合的印制方式,主图处理细腻丰富,色彩厚重层次清晰、立体感强,充分表现出三星堆文化的灿烂与历史厚重感 ,画面上时隐时现的镭射效果,透射出了古代青铜器的神秘,突出了邮票的表现意境,是一套胶印工艺邮票的佳作,由辽宁省沈阳邮电印刷厂印制。 中国和古埃及同为文明古国,三星堆金面罩头像和图坦卡蒙金面头像,分别为中国和埃及有三千多年历史的珍贵文物。三星堆金面罩头像出自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是先民以王的礼仪祭祀天地山川神灵所用的精美鎏金青铜饰物。图坦卡蒙金面罩是瑰宝镶嵌的精美的黄金面具,出自埃及卢克索底比斯王陵谷第十八王朝法老图坦卡蒙的陵墓。两件文物工艺精湛,气度非凡,展现了两个世界文明古国往日辉煌的文化艺术成就。这套邮票是由中国和埃及两国邮政联合发行的。 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位于台湾东海岸,是第一座以史前和原住民文化为范畴的博物馆,典藏出土文物甚为丰富。为宣扬台湾史前文物之美,特以该馆珍藏之距今4000年前至2300年前台东县卑南遗址及花莲县盐寮遗址出土5件国宝玉器为题材规划邮票。 考古遗迹显示,公元前四千年开始,便已有先民在香港活动,目前香港地区尚保留了一百多处史前遗迹,目前的研究发现,6000多年前香港就与长江中游湖南地区进行了文化交流,4000多年前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也与香港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港岛舂坎湾、南丫岛大湾、赤腊角虎地湾和屯门涌浪等遗址,都发现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物。陶器有炊器和盛食器,多饰以彩绘或拍印细绳纹,石器则有各式生活工具和装饰物,推测先民只过着简单的渔猎生活。 我国邮票上的史前文物还有:第一章第一节介绍的特9“伟大的祖国”4-1新石器时代“彩陶罐”、第三节介绍的编77“文革出土文物”12-12“彩绘红陶鼎”,另有1995-16“西藏文物”4-1“陶罐”、1993-14“中国古代漆器”4-1“朱漆木碗”,将在第十章中介绍。
邮票图2-57为“红山文化玉龙”,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下洼镇河西,收藏于敖汉旗博物馆。通高7.1厘米,龙身卷曲如环,黄绿色,头部较大,首尾相距较近。龙首大眼圆凸,双耳较大,卷曲如玦环状,呈圆弧状竖起,呈菱形,头尾缺口处留有明显的切割痕,颈部对穿一圆孔,通体抛光,是红山文化中发现较多的典型玉器。 邮票图2-58“玉凤”曲颈回首,羽翅层次分明,线条优美流畅;质为淡青色软玉,局部夹杂灰白色沁与瑕,扁薄片状,正面雕琢凤体,羽毛以阴线刻划,整体雕刻非常精细,体态表达有层次,线条优美流畅。玉人为绿色玉质,立姿,通体磨光。 邮票图2-59“玉人”雕琢了一位站姿的裸体女性,圆脸,头耳大,双臂曲肘、五指张开扶在胸前,五官刻画得很精细,眉心有一洞,整个造型优美,神态生动传神,为神灵附体、正在通神行法的巫者形象。 上述“玉凤”和“玉人”均出土辽宁省朝阳市境内的凌源市凌北镇三官甸子村下河汤沟村民组牛河梁遗址的第十六地点,均属首次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新器型。现藏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邮票图2-60为“玉琮”,1986年6月在浙江余杭县良渚文化墓地12号墓中出土,距今5000多年,体型硕大,纹饰复杂,制作精美,器型为矮方柱体,高8.8厘米,射径17.1-17.6厘米,重6500克,琢刻有精巧、独特、典雅细致的纹饰,由竖槽内八组人兽面图像和和八组以转角为中轴线,四角上下并列简化人、兽、鸟组合纹饰构成。对称工整,匠心独具,具有巨大的工艺和历史价值。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邮票图2-61为“玉璧”,外缘近圆而非正圆,玉璧孔分单面和双面钻孔,选料优良,通体浑圆,平整明净,边廓规整,表面抛光平整光滑,有很强的玻璃光,在玉璧上往往会出现“鸟”的纹饰,或者是“鸟立柱坛”的纹饰,这种纹饰透露出良渚时期先人们图腾崇拜意识。
邮票图2-62为“戴冠纵目面具”,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文物。面具双眼眼球呈柱状外凸,向前伸出约10厘米,双耳向两侧充分展开,额铸高约70厘米的夔龙形额饰。该面具出土时,尚见眼、眉描黛色,口唇涂朱砂。其整体造型意象神秘诡谲,风格雄奇华美,在三星堆各类人物形象中颇显特出。
邮票图2-63为“喇叭座顶尊跪坐人像”,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底座直径10 、座高5.3、通高15.6厘米 ,此器由山形座和跪坐顶尊人像两部分组成,山形座座腰上铸饰扉棱,座上有婉曲朴雅的镂空花纹。人像上身裸露,乳头突出,下身着裙,腰间系带,带两端结纽于胸前,纽中插物。人像头顶一带盖铜尊,双手上举捧护圈足尊腹部。表现的应是古蜀国巫师在神山顶上跪坐顶尊以献祭神天的情景。因其胸部乳头显露突出,因此有 观点认为该人像刻画的是古蜀国的女性巫师或女神。
小型张图2-64为“大立人像”,是三星堆众多的青铜雕像群中的一尊青铜制品。它人像高180、通高260.8厘米。出土于一号祭祀坑。三星堆青铜大立人也是同时期体量最大的青 铜人物雕像。雕像系采用分段浇铸法嵌铸而成,身体中空,分人像和底座两部分。人像头戴高冠,身穿窄袖与半臂式共三层衣,衣上纹饰繁复精丽,以龙纹为主,辅配鸟纹、虫纹和目纹等,身佩方格纹带饰。其双手手型环握中空,两臂略呈环抱状构势于胸前。脚戴足镯,赤足站立于方形怪兽座上。其整体形象典重庄严,似乎表现的是一个具有通天异禀、神威赫赫的大人物正在作法。其所站立的方台,即可理解为其作法的道场——神坛或神山。
邮票图2-65和邮票图2-65a为“金面罩铜人头像”,三星堆遗址出土,约有三千多年历史的。金面罩由金箔拓展而成。戴了金面罩的青铜人头像金光灿灿,气度非凡。
邮票图2-66和邮票图2-66a为“图坦卡蒙金面罩”,图坦卡蒙是三千多年前古埃及第十八王朝国王。在其墓内发现了全部由金子和珠宝覆盖的图坦卡蒙的木乃伊。头部罩着一个精美的纯金面罩,这是一件埃及的艺术杰作,现存于开罗博物馆。
邮票图2-67为“蛙形玉饰”,佩戴之装饰品。类似蛙形动物,背面雕刻一双大眼及分岔双肢,腹面头部有近似口部凹刻,玉质佳,由后方的洞孔中穿绳。
邮票图2-68为“玉管”,戴在胸前的装饰品。5件成组的玉管,规格均一,长达29公分,是目前所知同类玉器中最长者。以台湾玉材修磨成圆柱体后,自两端钻凿贯通而成,穿串成组。
邮票图2-69为“喇叭形玉环”,戴在手臂上的装饰品。断面略呈“L”形,一面扩张如喇叭口部,扩张处弧度圆转,玉质绿而通透,为极少见的立体玉器。
邮票图2-70为“铃形玉串饰”,推测可能是头饰。由152颗体积微小的铃形玉器串成,其顶部缩小呈扁平状且有一个小穿孔。玉质通透。
小型张图2-71为“人兽形玉玦”,耳饰。双人顶一兽,兽形为竖耳、拱背、翘尾;人形为双人并立,圆颅、双手扶腰、两腿开立,膝部有线条修饰,各站立于横棒上。玉质晶莹剔透。
邮票图2-72为“镂孔圈足彩陶盘”,1990年于香港春坎湾出土,彩陶盘一般高6—9厘米、口径15—25厘米,泥质陶,矮圈足,浅盘。圈足与器身的高度相约,盘身外表及圈足的内外面常有陶衣及红彩,红彩主要为波浪纹,圈足上常见有刻画的水波纹和排列有序的镂孔行列。
邮票图2-73为“石铖”,于新界屯门涌浪出土,属铖形礼器。
邮票图2-74为“石戈”,于南丫岛大湾出土。
邮票图2-75为“陶鼎”,于九龙深水埗李邓屋汉墓出土。 ★2019.05.24.V |
![]() |
Copyleft![]() |
![]() |
nopaio@QQ.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