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paio.com 2019.06.03
1878-2019 清民区中台港澳 563套2502枚 邮票详细解读
1、成语寓言 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国定词组或句子,绝大多数由4个字组成,其数量很多,大多从历史事实、寓言传说、古人原句中产生,每则成语都有一段趣味无穷、受益匪浅的典故,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是中华语言之精华,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很多有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寓言是文学作品中一种独立体裁,常常运用比喻、夸张、象征、讽刺的表现手法,通过平凡或绕有兴起的故事情节,去表达或揭示某种深刻的道理,从而给人以启迪、警醒和教育,其以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形象鲜明,寓人生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为主要特征,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我国两岸四地多次发行关于成语寓言故事的邮票。
图C196-C200:刻舟求剑5枚/T59/1981/(C47) “刻舟求剑”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今》,也见于《淮南子·说林训》:“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了。这个人便急忙在船边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然后就悠闲地等着船靠岸。船靠岸停下来以后,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可是再也没有找到剑。”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讽刺那些不懂事物发展变化规律、静止地孤立地看待问题、不能因时制宜的愚人。
图C201-C204:成语典故一4枚/2004-5/(C48) 图C201为“邯郸学步”,出自《庄子·秋水》讲的是战国时代,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邯郸人走路很好看,就赶去邯郸跟人家学习步法,但他不仅没有掌握邯郸人走路的方法,而且连原来自己走路的步法也忘记了,结果只好爬着回家,这个成语告诫人们,不要机械照搬别人的一套,否则只能出乖露丑。 图C202为“叶公好龙”,出自刘向《新序·杂事五》,讲的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叶公子高很喜欢龙,家里到处都画着龙,天上的龙知道了,就来到他家,龙从窗户向里看,叶公一见吓得面无血色,失魂落魄,现用此成语讽刺那些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人。 图C203为“滥竽充数”,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讲的是战国时代,齐国宣王爱听吹竽,每次都要三百人在一起合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也混在里面充数;宣王死后,湣王继位,要他们一个个地吹,南郭先生只得跑掉了,现用这个成语指没有真本事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辞。 图C204为“鹬蚌相争”,出自《战国策·燕策》,讲的是战国时期,苏秦之弟苏代为燕国到赵国当说客时,为赵惠文王讲的一个故事:“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苏代借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它告诉人们: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图C205-C208:成语典故二4枚/2010-9/(C49) 图C205为“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90岁北山愚公,率领子孙多人,以人力击石、挖土、畚箕运土,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决心搬走门前“方七百里,高万任仞”的两做座大山,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寓意以顽强的毅力和不畏艰难的必胜信念去征服自然、改造世界,自助天助、人定胜天,有志者事竟成。 图C206为“卧薪尝胆”,出自北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上负先臣未报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且权先世以德显于吴,权若效诸君有非常之志,纵不蒙显戮,岂不坠其家声耶?”《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原文为“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这里仅有“尝胆”,没有提到“卧薪”,这是苏轼发挥想象,戏说孙权“卧薪尝胆”而创作出来的成语。 图C207为“毛遂自荐”,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去楚国求救,门下食客毛遂自动请求一同前去楚国,陈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赵国,该成语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图C208为“闻鸡起舞”,出自《晋书·祖逖传》,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青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元帝时,为豫州刺史,渡江击楫,誓曰“不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此江。”部兵与胡人石勒相持,黄河以南,尽为晋土;宋代松洲《念奴娇·题钟山楼》“击楫誓清 ,闻鸡起舞,毕竟英雄得。”该成语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图C209-C212:成语故事4枚/台专390/1998/(C50) 图C209为“井底之蛙”,出自《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指井底的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比喻人见识短浅。 图C210为“狐假虎威”,出自《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狐狸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后以“狐假虎威”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 图C211为“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原意为画蛇时给蛇添上脚,后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讽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得不偿失的人。 图C212为“鹬蚌相争”,见图C204说明。
图C213-C216:寓言故事4枚/台专427/2001/(C51) 图C213为“朝三暮四”,出《自庄子·齐物论》,构图以养弥猴者对着一群弥猴高举双手,一手捧着四个橡实,一手捧着三个橡实。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人,养的猕猴太多而家财匮乏,就打算限制猕猴的食物,他对猴子说,早上给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橡子,猴子大怒,直到他说早上四个晚上三个,猴子才欢喜,这就是“朝三暮四”的故事,意思是实质不变,用改换眉目的方法使人上当,不过现在我们多比喻变卦,反复无常。 图C214为“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难势》,构图以卖矛与盾的商人,吹嘘叫卖,旁观群众询问以 其利矛攻其坚盾如何?寓意自我吹嘘者常使自己陷入窘境,难以自圆其说。 图C215为“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五蠹》,构图以农夫偶然看见兔子误撞断木折颈而死,便坐于树下支颐等候,希望得到第二只兔子。寓意不知变通,死守教条、不劳而获,徒为人笑。 图C216为“愚公移山”,见图C205说明。
图C217-C220:成语故事一4枚/台专619/2015/(C52) 图C217为“伯乐相马”,伯乐为星宿名,传说为管理天上马匹的神仙,孙阳,春秋时人,因善于鉴别马匹,人称之为伯乐,相传伯乐为楚王买马,一日看见一匹马拉着盐车,在陡坡上吃力行进,伯乐走近,马突然昂首大声嘶鸣,经判断是匹骏马,遂买下,经精心喂养,果成千里马,后人称能发掘人才的人为“伯乐”。 图C218为“鸿鹄之志”,《史记》记载:陈胜早年穷困,受僱为人耕作,一日感慨地说:“假如将来谁富贵了,千万不要忘了今天的兄弟!”雇农们笑说:“你为人种田,哪有富贵的一天?”陈胜长叹一声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意思是平凡人哪知英雄人物志向,后来“鸿鹄之志”被用来比喻志向远大。 图C219为“文武双全”,在《三国演义》第93回故事中,姜维将计就计,破了孔明计策,孔明惊问:“此是何人,识吾玄机?”有人告知:“此人姓姜,名维,事母至孝,文武双全,智勇足备,真当世之英杰也。”“文武双全”是指文才、武艺兼备,才能出众。 图C220为“寸草春晖”,唐朝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中描写慈母为即将远行的孩子缝制衣物,临行前仍一针针密密地缝着,心中挂念着孩子恐怕要过很久才能回来,子女的孝心实难以回报如春阳般慈母的恩情。
图C221-C224:成语故事二4枚/台专652/2017/(C53) 图C221为“孺子可教”,战国时期韩国张良在下邳隐居时,一日在桥上散步一位穿着粗布衣的老人故意把鞋子掉到桥下,很不客气地要求张良替他捡鞋及穿鞋,张良隐忍照做,老人说他“孺子可教”;后来又多次试探,确定他可忍人之所不能忍,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该成语后被用来称许可以造就的年轻人。 图C222为“胸有成竹”,北宋文同,字与可,擅长诗文书画,尤以画竹闻名。与可十分爱竹,在窗前种一大片竹林,仔细观察竹子的生长情形及姿态变化,画竹前,胸中已有竹子的完整形象,故能将竹子的神韵表现的淋漓尽致,该成语后被用来比喻处事有定见。 图C223为“刮目相看”,三国时吴将吕蒙,幼时生活困苦,少读书,吴国君主孙权劝他多充实学识,于是他开始发愤学习,都督鲁肃有次巡视吕蒙驻守的营区,在议论事情后称许他已非当年“吴下阿蒙”,吕蒙回答:“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后来引申为“刮目相看”,形容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图C224为“画龙点睛”,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提到南朝梁之张僧繇曾在金陵安乐寺墙上画了四条龙,不点眼睛,说:“点上眼睛,龙就飞走了。”人们以为荒诞,坚持请他点上,他点上其中的两条,瞬间雷电破壁,被点睛的龙乘云飞上天,后来该成语被用以比喻绘画、作文时,在重要处加上一笔,使整体更加生动传神;亦用来比喻做事能把握要点。
图C225-C228:成语故事三4全/台特675/2019/(C54) 图C225为“教学相长”,教与学相辅相成,《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师生之间相互促进,一方面教师的教导使学生得到发展,另方面学生提出问题和要求,又促使教师继续学习,不断进步。 图C226为“抛砖引玉”,出自《传灯录》,相传唐代诗人常建听说名诗人赵嘏要去游览苏州的灵岩寺,为了请赵嘏作诗,常建先在庙壁上题写了两句,赵嘏见到后,立刻提笔续写了两句,而且比前两句写得好,后来文人称常建的这种作法为“抛砖引玉”。 图C227为“爱屋及乌”,出自《尚书大传·大战》:“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我国民间自古流传一种迷信习俗,以为乌鸦是“不祥之鸟”,它落到谁家屋上,谁家就遭遇不幸,“爱屋及乌”就说明由于爱那个人,因而连他家屋上的乌鸦都不以为不祥,不觉得讨厌了,这句成语一向被人们用作推爱的比喻。 图C228为“栩栩如生”,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茫茫然周也。”意思是说,庄周作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他自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
图C229-C233:成语故事一5枚/澳14/2001/(C55) 图C229为“狐假虎威”,见图C210说明。 图C230为“孟母三迁”,《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该成语便出自于此,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竭尽全力培养孩子。 图C231为“卧薪尝胆”,见图549说明。 图C232为“守株待兔”,见图C215说明。 图C233小型张为“掩耳盗铃”,出自《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图C234-C238:成语故事二5枚/澳88/2007.06.01/(C56) 图C234为“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图C335为“鹬蚌相争”,见图C212说明。 图C236为“管鲍之交”,出自《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此世称管鲍善交也。”管仲辅佐的公子纠和鲍叔牙辅佐的公子小白争夺齐国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囚管仲,鲍叔牙知道管仲之贤,举荐管仲替代自己的职位,而自己则甘居于管仲之下,齐国因为管仲的治理而日渐强盛,被时人誉为“管鲍之交”。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图C237为“愚公移山”,见图516说明。 图C238为“车水马龙”,出自《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意思是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一般,形容热闹繁华的景象。东汉章帝刘炟继位后,封其父王明帝刘庄的皇后马氏为太后,马太后亲自撰写《显宗起居注》,丝毫不提及父亲马援及兄长马防的功劳,还要章帝不要听信大臣的给马家封侯的建议,说:“我回家看他们门前车水马龙的,不能再封了。”
图C239-C243:成语故事三5枚/澳111/2009.06.01/(C57) 图C239为“螳螂捕蝉”,出自《庄子·山木》 “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讽刺了那些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人,对鼠目寸光、利令智昏、不顾后患这类人提出警示,也比喻有人一心想暗算他人,却没想到有人却也在暗算自己,也可以说只为利益,将有报应。 图5C240为“南柯一梦”,出自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淳于棼做梦到大槐安国做了南柯郡太守,享尽富贵荣华,醒来才知道是一场大梦,原来大槐安国就是住宅南边大槐树下的蚁穴,南柯郡就是大槐树南边的树枝。后来用“南柯一梦”泛指一场空欢喜。 图C241为“四面楚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楚汉交战时,项羽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兵少粮尽,被汉军和诸侯的军队层层包围起来,夜间听到汉军四面都唱楚歌,项羽吃惊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为什么楚人这么多呢?”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 图C242为“鞠躬尽瘁”,出自诸葛亮《后出师表》“鞠躬尽力,死而后已。”,指恭敬谨慎,勤勤恳恳,尽心竭力,奉献一切。 图C243为小型张“刻舟求剑”,见图C196-C200说明。
图C244-C247:中国成语故事4枚/港152/2006/(C58) 图C244为“相敬如宾”,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臼季使,过冀,见冀缺耨,其妻馌之,敬,相待如宾。” 春秋时一个叫邓缺的人在田里除草,他的妻子把午饭送到田头,恭恭敬敬地双手把饭捧给丈夫,丈夫庄重地接过来,毕恭毕敬地祝福以后再用饭,妻子在丈夫用饭时,恭敬地侍立在一旁等着他吃完,收拾餐具辞别丈夫而去。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像对待宾客一样。 图C245为“开卷有益”,出自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太宗日阅《太平御览》第三卷;因事有阙;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总会有益处,常用于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有得益。 图C246为“闻鸡起舞”,见图C208说明。 图C247为“同舟共济”,出自《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若左右手。”大家坐一条船过河。比喻在艰险的处境中团结互助,共同战胜困难。
图C248-C252:中国成语故事5枚/港特194/2011/(C59) 图C248为“相濡以沫”,出自《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泉水干涸,鱼靠在一起以唾沫相互湿润,后用“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 图C249为“水滴石穿”,出自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巾下有一钱。乖崖杖之。吏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也!’乖崖授笔判曰:‘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水经常滴在石头上,能使石头穿孔,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不懈,事情就能成功。 图C250为“千锤百炼”,出自唐皮日休《刘枣强碑》“自李太白百岁;有是业者;雕金篆玉;牢奇笼怪。百锻为字;千炼为句;虽不迫躅太白;亦后来之佳作也。”比喻经历多次艰苦斗争的锻炼和考验,也指对文章和作品进行多次精心的修改。 图C251为“节用厚生”,出自唐杨炯《梓州官僚赞·参军中山张曼伯赞》“谦谦曼伯,不逾规矩,节用厚生,保家之主。”意为节约用度,厚待生民。 图C252为“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2、孝与传统 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有着丰富的哲学和伦理内涵,深刻地影响着世代中国人的道德思维和行为实践;孝道不仅是个人心灵和谐的最基本元素,更是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的基础和起点;感悟孝道,发扬光大这种传统美德,促进家庭和谐友善,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尔雅》中对“孝”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的层面上看,主要包含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修身养性、融合家庭、报国敬业、凝聚社会、塑造文化等积极作用。孝道是中国传统伦理中的核心观念,有关孝道的传说故事不可胜数,《二十四孝》是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由元代郭居敬编录,由历代24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合而成,《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故事取材于《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
图C253-C261:孝9枚/澳/2002.10.09/(C60) 图C253为“孝感动天”,舜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图C254为“扇枕温衾”,《东观汉记·黄香》载,黄香字文疆,东汉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人,母亲早逝,他知书达理,在炎热的夏天,他用扇子扇凉席子让父亲睡,冬天则先钻进被窝温热被子让父亲睡;他当魏郡太守时当地遭遇洪灾,他拿出自己的俸禄和家产救济灾民,人们称他:“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图C255为“哭竹生笋”,孟宗字恭武,三国吴国江夏人,少时父亲早早去世,只有年老体衰的母亲和他相依为命,一日母亲深感不适,经过求医问药,得知用新鲜的竹笋做汤就可以医好母亲,因为正值凛凛寒冬,根本就没有鲜笋,小孟宗非常希望母亲的身体好起来,可是又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扶竹而哭,他的哭声打动了身边的竹子,于是奇迹发生了,只听呼的一声,地上就瞬间长出了许多的嫩笋,小孟宗看到时心里特别的高兴,他小心的摘取了竹笋,欢欢喜喜的回到了家里,马上用竹笋为母亲熬好了笋汤,母亲喝后身体果然大有好转。孟宗后来大有作为,官至司空。 图C256为“卧冰求鲤”,《晋书·王祥传》载,王祥字体徽,汉末琅玡临沂人。有一年冬天,王祥的继母朱氏病倒,想吃鲜鱼。王祥卧冰求鱼,其孝行感动天地,冰面自行裂开,跃出双鲤。王祥后官至大尉,封万岁亭侯。 图C257为“单衣顺母”,《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闵子骞两兄弟,母亲去世后父亲再娶,后母再生两子,子骞为他父亲驾车,掉落辔头,父亲摸他的手,寒冷,穿的衣很单薄,父亲回去叫后母及孩子出来,摸孩子的手,衣穿很厚手很暖,就对他妇人说:“我之所以娶你,实际上是为了我的孩子,现在你欺骗我,去吧,我不留你了。”子骞往前说道:“母亲在只有一个孩子单薄,母亲去了就四个孩子寒冷了。”他父亲听了不做声,而他后母也感到后悔。图C257-图C260为小本票中所附邮票。 图C258为“涌泉跃鲤”,《后汉书·列女传》载,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图C259为“能孝必忠”,《孝经》载孔子既把至德要道,分别讲解得清清楚楚,又把移孝作忠,扬名显亲的办法,具体的提出来,孔子说:“君子能孝亲,必具爱敬之诚,以爱敬之诚,移作事君,必能忠于事君。”他能敬兄,必具和悦态度,以和悦态度移于事长,必能顺于长官;处家过日子,都能处理得有条有理,他的治事本能一定很有办法,如移作处理公务,必能办得头头是道,所以说:一个人的行为,能成功于家庭之内,这样由内到外,替国家办事,不但做官的声誉显耀于一时,而且忠孝之名,将永远留传于后世。 图C260为“父忠子孝”,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父子之道是天性,叫做父慈子孝,不需要人教,天然的;君臣之道是父子之道的延伸,叫做君义臣忠,君对臣讲道义,臣对君讲尽忠;古代认为,“忠孝”是最重要的品德,做父亲只有做到忠于君主,才是做子女学习孝道的最佳楷模。 图C261小型张为“鹿乳奉亲”,《二十四孝》载,周朝郯子,天性至孝,父母年老,双目均患眼疾,想食鹿乳,郯子就穿上鹿皮,往深山鹿群之中,取鹿乳供奉双亲,不料为猎人发现,欲箭射杀,郯子急忙惊呼,才免于死。有诗颂曰:亲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图C262-C265:中华孝道一4枚/2014-23/(C61) 图C262为“孝感动天”,画面主图描绘了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跪拜和鸟代他锄草时的情景,背景为太阳照耀下的天地及大象替他耕地的情景,“孝感动天”选自《二十四孝》中第一个故事,详细内容见图C253介绍。本套邮票的图名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篆印,“孝感动天”、“涌泉跃鲤”用的是白文,“学医疗亲”用的是朱文,“替父从军”则别出心裁地采用朱白文,表现了“女”和“父”的人物关系,使篆刻的文字形象与邮票的内容形成关联;四方作品摆放在一起,有秦汉古风和明清流派印之传承和创新,整体效果极佳,人们在欣赏篆刻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他心手相应、灵韵泉涌的创造逸兴。 图C263为“涌泉跃鲤”, 画面主图描绘了庞氏手捧鱼和水孝敬婆婆时的情景及两条跃鲤鱼,背景为涌泉及村民排着长长队伍取江水时的情景。“涌泉跃鲤”选自《二十四孝》中第十二个故事,详细内容见图C258介绍。 图C264为“替父从军”, 画面主图描绘了花木兰全副武装骑战马时的英姿,背景为花木兰下决心替父从军和父亲、弟弟送花木兰出征时的情景。“替父从军”故事出自于北朝乐府诗中的一首《木兰辞》,这篇长篇叙事诗歌颂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北魏年间,花木兰的父亲花弧是被编入军籍的士兵,木兰十分孝顺,一年敌军进犯,朝廷征伐士兵,当时花弧染病,不能应征,花木兰为解父忧,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她征战十二年,屡立战功,待到班师回朝,皇帝要封赏花木兰,她坚辞不受,只愿回家孝敬父母,这时人们才知道她是女子。 图C265为“学医疗亲”,画面主图描绘了“药王”孙思邈的形象,背景为孙思邈为父母疗疾时的情景。孙思邈少年聪慧,家境贫穷,父母有病无钱医治,看到父母深受疾病折磨,孙思邈十分难过,决心学医为父母疗疾,于是他到处拜师,刻苦学习,不断实践,终于成为一代名医;他在学医过程中,深知百姓缺医少药之苦,便背起药箱,深入民间,不辞劳苦,不计报酬,想方设法给人医治疾患;历经数十年的努力,孙思邈从病理、治疗、药物、方剂等基础理论,到内、外、儿、妇、针灸等各科疾患,进行全面总结,写成《千金方》、《千金冀方》等医学名著,被后世尊为“药王”。
图C266-C269:中华孝道二4枚/2016-29/(C62) 图C266为“百里负米”,孔子的学生子路(仲由)非常孝敬父母,因为从小家境贫寒,为人非常节俭,经常吃野菜度日,他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每日到百里之外买米奉养双亲。 父母去世以后,子路南游到楚国,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学问和人品,给子路加封到拥有百辆车马的官位,家中积余下来的粮食达到万钟之多,但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劳苦,感叹:即使希望再同以前一样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来赡养父母双亲,可惜没有办法如愿以偿了。 图C267为“亲尝汤药”,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 图C268为“文姬续书”,蔡文姬到了邺城,曹操为她与董祀完婚,还送给他们一所房子和两名奴婢;一天,蔡文姬前来答谢曹操,曹操问她:“听说夫人家有不少蔡邕先生的书籍文稿,现在还保存着吗?”蔡文姬叹了口气说:“家父生前留下4000多卷书,可惜几经大乱,全都散失了,不过我还能背出400多卷来。”曹操听得她能背出那么多,高兴地说:“夫人真是一代才女!你要把它写出来,这可是一笔珍贵的财富啊。”后来,蔡文姬在家中悬挂起父亲的画像,花了几年时间,把她的所能记住的几百篇父亲的文章默写下来,还续写了《后汉书》,实现了父亲的遗愿。 图C269为“恺之画母”,顾恺之是魏晋时期的著名画家,善于画人物,尤其擅长画女人,这与他的孝心有关;顾恺之一出世,母亲就离开了人间,他父亲原是朝廷命官,因不满官场的腐败,辞官回家写诗作文,顾恺之经常冲进书房问父亲:“人家都有妈妈,我的妈妈在哪里?”禁不住儿子的一再询问,父亲只好以实相告。顾恺之大哭了一场,从此变得沉默寡言了。心中只是想着母亲生得什么模样,一次又一次地询问父亲,母亲的脸庞、身材长得如何,听了父亲的回答后,他心中有了母亲的身影、脸型,他发誓要把母亲的像画出来。他画了一张又一张,可是父亲见了总是摇头:“不像。”他毫不气馁,继续作画,画到第十张时,父亲说:“身材手足有点像。”他欣喜若狂,更加用心画像。不久,他画得像得到了父亲的认可:“像了,像了,只是眼神还不大像。”他继续潜心画眼睛,画了改,改了画,当他又一次把画像送到父亲面前时,父亲大喜过望:“这是你的母亲。”
图C270-C277:中国民间故事8枚/台专69/1970.7.10/(C63) 图C270为“戏彩娱亲”,《二十四孝》载“周、老莱子性至孝,奉养双亲,行年 七十,言不称老,常着五彩之衣,作婴儿戏于亲侧。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为婴儿啼状以娱亲。”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七十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姿态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假装自己跌了一跤,于是他模仿小孩子啼哭的“呜呜”声,二老大笑。 图C271“鹿乳奉亲”,《二十四孝》载“周、郯子,父母年老,俱患目疾,思饮鹿乳。郯子乃衣鹿皮,混入深山鹿群之中,取鹿乳以奉亲。猎者见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闻者深受感动。”周剡子父母年老,且双目都患有眼疾,父母需要鹿的乳汁洗眼,郯子就披上鹿皮,前往深山里去,伪装在群鹿中间,取鹿乳来供养双亲,打猎者看见他,以为是鹿便想射他,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图C272为“扇枕事亲”,《二十四孝》载“汉、黄香,年 九岁丧母,思慕殷切,乡人称其孝。香躬执勤苦,一意事父,夏扇凉其枕蓆,冬温暖其被褥,太守刘护表奏朝廷,嘉其孝行,特颁:“江夏黄童,天下无双”奖状。”解读见图C254说明。 图C273为“剖冰捕鲤”,《二十四孝》载“晋、王祥,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继母尝欲食鲜鱼,时天寒冰冻,祥冒寒剖冰而得双鲤,持归供母。”解读见图C256说明。 图C274为“弃官寻母”,《二十四孝》载“宋、朱寿昌,年7岁,生母为嫡母所妒,复逼出嫁,母子不相见者 五十年。神宗朝,弃官入秦,与家人诀,谓寻母不着,誓不复还,后果于同州得之,母已70有余。”宋人朱寿昌,生母刘氏,遭父嫡妻妒忌她有了小孩,将她赶出了朱家,自此母子骨肉分离,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母亲,每到一地为官,都四处查找老人的踪迹,宋神宗时决定辞掉官职去寻找母亲,临行时告知家人自己的决定,发誓说:“找不到母亲,我今生今世绝不回家。”这一次,他将寻母的重点放在秦地,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寻找到了自己的母亲,当时刘氏已经七十多岁了。 图C275为“亲尝汤药”,《二十四孝》载“西汉、文帝名琚 ,乃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角带,汤药非亲尝弗进,仁孝闻于天下。”解读见图C267说明。 图C276为“怀橘遗亲”,《二十四孝》载“东汉、陆绩,年 六岁随叔父至九江访袁术,术出橘待之,绩怀橘二枚,乃归,拜辞堕地。术问之何故,绩对曰:吾母之所爱,欲归以遗之,术甚为惊奇并嘉其孝心。”陆绩,三国时吴国吴县人,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图C277为“搤虎救父”,《二十四孝》载“晋、杨香,年 十四,常随父往田间获粟,父为虎曳去,时香手无寸铁,但仍奋勇向前,力搤虎颈,虎竟靡然而去,父幸免遇害。”杨香是晋代的山东人,杨丰的女儿,十四岁时跟随父亲去田间收粟子,其父被老虎拖咬了去,杨香手无寸铁,但心里只想着父亲,奋不顾身,死死地卡着老虎的脖子,老虎最后也只能磨着牙而离去,其父因此得免于害。
图C278-C285:中国民间故事8枚/台专79/1971.9.22/(C64) 图C278为“孝感动天”,《二十四孝》载“虞、姚舜,以孝闻名天下,在未就帝位前,耕于历山,因孝德所至,有象为之耕,有鸟为之耘。”解读见图C262说明。 图C279为“拾椹供亲”,《二十四孝》载“汉、蔡顺,拾椹遇盗,告以奉母之赤诚,盗悯其孝,不但未予为难,且反赠米而去。”蔡顺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年成不好粮食不够的时候,他就每天出门摘拾桑椹,用不同的器皿盛桑椹,赤眉军看见便问其原因,蔡顺说到“黑色的桑椹味道甜,是给母亲吃的;红色的桑椹味道酸,是给自己吃的。”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把白米和牛蹄送给了他。 图C280为“躬尽子职”,《二十四孝》载“周、曾参,采薪养母,克尽子职。事母至孝,家有客至,其母啮指,参忽心痛,急急负薪以归。”曾参时孔子的弟子,一次到山里头去砍柴,只有母亲在家,不巧家里突然来了客人,母亲一时不知所措,惟恐因待客不周而失礼,情急之下,她就用力咬了自己的指头,希望曾子心中能有所感应,赶快回家,果然母子连心,曾子正在山中砍柴,忽然感觉一阵心痛,他马上就想到了母亲,于是赶紧背着木柴赶回家中。 图C281为“行佣供母”,《二十四孝》载“东汉、江革,背母逃难,一路行佣供母所需,中途遇盗,盗悯其孝,乃予放行。”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获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图C282为“负米养亲”,《二十四孝》载“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尝食黍薯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褥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黍薯之食,为亲负百里之外,不可得也。”解读见图C266说明。 图C283为“冒寒寻笋”,《二十四孝》载“三国、孟宗,母老病笃,冬月思笋煮羹食,乃冒风雪严冬寻笋,寻获小笋数枝,持归奉母。”解读见图C255说明。 图C284为“卖身葬父”,《二十四孝》载“汉、董永,家贫,父死卖身贷银而葬,及去主家偿工,得妻之助,仅历时1月即完成全部工作,乃双双赋归。”汉代,董永家里很贫穷,父亲死后没有钱入葬,就变卖自身借钱安葬父亲,去财主家做工抵债的途中,遇到一位女子(仙女化身),主动地要求做董永的妻子,夫妇一同到了财主家。主人要求织出三百匹细绢才可以抵债,他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任务。著名戏曲《天仙配》便是按照这个原始神话传说改编。 图C285为“单衣顺母”,《二十四孝》载“周、闵损,受后母歧视,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靷,其父细察,知后母有二心,欲出之,损特为求免。”解读见图C257说明。
图C286-C293:中国民间故事8枚/台专103/1974.7.15/(C65) 图C286为“汪踦杀敌”,汪踦,春秋鲁童子,鲁哀公11年,齐伐鲁,踦与齐师战于郎而死,鲁人欲弗殇,孔子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虽欲勿殇也,不亦可乎”。鲁国军民,感其忠勇精神,人人奋勇杀敌,终却齐军,光复国土。 图C287为“缇萦救父”,缇萦,汉太仓令淳于意之幼女,意无男有五女,文帝时,意有罪当刑,诏狱系长安,时肉刑尚在,意骂其女曰:“生子不生男,缓急非有益”。缇萦悲泣,随父至长安,上书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罪,帝怜之,下诏除肉刑,意乃得免。 图C288为“灌水取球”,文彦博,宋介休人,字宽夫,平居接物谦和,尊德乐善,仁宗时第进士,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潞国公,历仕四朝,任将相五十年,名闻四夷,以太师致仕,卒年92岁,谥忠烈,彦博幼时与诸童子在大树旁玩球,不慎将球滚入穴洞,伸手无法取到,彦博提水注入洞中,水满球即浮出。 图C289为“拾金待主”,王华,明余姚人,守仁父,博学工文,弘治中,累官学士,少詹事,在讲幄最久,官终南吏部尚书,华六岁时,在路旁抬获黄金一块,不知何人遗失,遂坐于原处等待,天将黑,始见失主前来寻找,而将原物交还。 图C290为“卜式输财”,卜式,汉河南人,以牧羊致富,汉武帝时匈奴来犯,式上书愿输家财之半助边,诏问何所求,式称“天子诛匈奴,贤者宜死节,有财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后岁饥,式又以钱二十万入官济贫,乃召拜为郎中,令牧羊上林;岁余羊肥息,武帝过而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旋拜侯袱氏令,迁成皋令,后为御史太夫,赐爵关内侯。 图C291为“孔融让梨”,孔融,东汉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幼有异才,性好学,博涉多赅览,颇负重名。融有兄弟六人,融居幼,四岁时,某日有客馈梨一筐,客退,其父嘱其取食,融拣最小者,父问其故,融答年幼者当吃小梨,大梨当留供尊长与兄辈,传为佳话,献帝时,为北海相,立学校,表儒术,举贤良,地方以治,后拜大中大夫。 图C292为“三余勤读”,董遇,三国魏弘农人,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善治老子,为作训注,又善春秋左传,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云苦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也,建安初举孝廉,稍迁黄门侍郎,明帝时官至大司农。 图C293为“破缸救友”,司马光,宋夏县人,字居实,居涑水乡,号涑水先生,七岁凛然加成人,尝与群童戏庭中,一童登瓮,坠水中将溺毙,群童惊走,光独持石破瓮以出水,童因而得活;宝元初,中进士,累官端明学士,知永兴军,极言新法不便,判西京御史台,归洛,由是绝口不论事;奉诏编史,淹通贯穿,阅十九年乃成,神宗赐名日《资治通鉴》,为中国编年史之最善者,有文集八十卷,其他著述二十种,五百余卷;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图C294-C297:中国民间故事4枚/台专114/1975.11.6/(C66) 图C294为“囊萤夜读”,车胤,晋南平人,字武子,自幼好读书,因家贫,无钱购灯油,晚间,捉萤火虫置纱布袋内,借萤火虫从布袋透出之光,勤读诗书。及长,文质彬彬,聪明伶俐,善于诗文,在朝为官至吏部尚书。 图C295为“代父从军”,解读见图C264说明。 图C296为“卧薪尝胆”,解读见图C206说明。 图C297为“勇于改过”,周处,晋阳羡人,年幼父母双亡,性情凶猛,专在地方上逞能称霸,乡里中人,将他和南山上猛虎、长桥下大蛟,视为当地三大害;周处知后,甚觉惭愧,决心改过,先至南山射死猛虎,再至长桥斩杀大蛟,并离开家乡向陆云求学,学成后,不但为官清廉公正,且能为国尽忠。
图C298-C301:中国民间故事4枚/台专144/1978.8.16/(C67) 图C298为“闻鸡起舞”,解读见图C208说明。 图C299为“投笔从戎”,班超,东汉人,字仲升。少有大志;家贫,佣书养母,尝投笔叹曰“大丈大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乎。”明帝时,出使西域三十余年,服西域五十余国﹐任西域都护,封定远侯。 图C300为“田单复国”,田单,战国齐人,燕军侵齐,连占七十余城,仅莒与即墨未下,田单临危受命,统率齐军,以火牛阵奇计﹐击退敌军,收复失地,完成复国大业,封安平君。 图C301为“击鼓歼敌”,梁红玉,宋将韩世忠之妻,世忠与金兀朮战于黄天荡,红玉亲执桴鼓助战,大破金兵;后世忠屯楚州,红玉织箔为屋,与士卒同力役,巾帼英雄,青史名标。
图C302-C305:中国民间故事4枚/台专164/1980.9.23/(C68) 图C302为“磨杵成针”,李白,唐蜀昌明青莲乡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天才英特,所为诗俊逸高畅,贺知章叹为谪仙,李白少读书,未成弃去;道逢老妪磨杵,白问其故,日:“作针”,自感其言,遂卒业。 图C303为“路不拾遗”,孔子,春秋鲁国人,名丘,字仲尼,儒家之祖,被尊为至圣先师,昔时鲁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后为司空、大司寇,孔子以德感人,以礼教民,鲁国大治,男女分涂,尊老敬贤,路不拾遗。 图C304为“正气凛然”,文天祥,宋吉水人,字宋瑞,号文山,德祐初,元兵入侵,天祥奉使入元军议和,被执,遁至温州,益王立,召至福州,都督江西,为元兵所败,走遁州,卫王立,封信国公,进屯潮阳,又为元兵所败,被执,拘燕三年,终不屈,遂被杀,临刑作正气歌以见志。 图C305为“雪中送炭”,宋太宗,太祖弟,沈谋英断,有治世才,少从太祖创业;太祖崩,即帝位,太宗淳化四年,雨雪,大寒,太宗遣中使赐孤老贫穷人米、炭,以济困急之境。
图C306-C309:中国民间故事4枚/台专188/1982.10.15/(C69) 图C306为“中兴报亲”,夏少康,帝相子,夏代中兴之主;初,寒浞篡弒帝相,相后缗已娠,逃归有仍,生少康,自幼即勉以光复华夏,致力中兴;少康长,谨遵母命,与夏旧臣靡合力灭寒浞,还都安邑,迎母奉养。 图C307为“解亲之忧”,晋荀灌,荀崧幼女,既孝且勇;愍帝末年,崧为襄城太守,为叛将杜曾所围,灌年仅十三,率勇士数十突围夜出,乞师请援,贼闻兵至,散逃,襄城转危为安。 图C308为“坚持母训”,明末清初顾炎武,生性至孝,耿介绝俗,著《日知录》,明亡,母殉国遗命诫勿事二姓,清屡征不起,遵守母训,守节不屈。 图C309为“侍疾救父”,清丁纯良,幼随父来台经商,嗣因其父中风,且双目失明,难于行动,纯良晨昏定省,甘旨不缺,恃亲之疾,十余年如一日,毫无厌烦之色。 |
Copyleft2010 | nopaio@QQ.com |